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流击水》带来革命历史的全新视角解读

时间:2021-05-19 21:11:17阅读:933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电视剧《中流击水》的剧名,应该就是来源于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电视剧《中流击水》的剧名,应该就是来源于此。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是怎样的一种于逆境之中拼力搏击的豪迈!电视剧《中流击水》为我们所呈现的,便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剧中的历史阶段,不仅仅是党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之时的萌芽与焕发,不仅仅是第一代党的领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觉醒与开拓,同样也是身处封建与资本主义多重压迫的旧中国逐渐站起来的重要阶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再重温一百年前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不由让人在抚今忆昔中感慨颇多。相对于众多同类型题材作品,《中流击水》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似曾相识,却又宛若初见般的新鲜感觉。在追过几集剧之后会发现,《中流击水》有着更加青春的年代视角,更加新锐的视听呈现。毕竟这部作品,更多是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来看待百年前的革命先驱,特别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

同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流击水》这部作品特别擅长从朴素的生活细节,来阐明先进的革命理念,这样的创作手法,在主旋律作品之中并不多见,但深入浅出的艺术处理方式,却往往更让观众加深记忆,产生共情,因而在创作层面,显得非常高级。

《中流击水》开篇,便将镜头聚焦于追赶火车的毛泽东,忙乱中一只鞋子掉了,他却又丢掉了脚上的另一只鞋子继续跑……这样的桥段,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主创团队的艺术处理,看似夸张,其实富含深意。战台烽以为,那两只鞋子宛若限制当时国民的沉重桎梏,唯有毫不犹豫的丢掉旧的鞋子,才能更加自由的奔跑。

当然,这样的想法,在后面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比如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看着女儿刷洗毛泽东的鞋子,笑着表示毛泽东确实需要多换换鞋,需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多长见识、多吸收思想。后来,当李大钊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演讲,他也用鞋子作为例子。大家穿着舶来品的洋皮鞋,依然可以在中国的土路上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极其形象的比喻,也与之前的有关“鞋子”的桥段进行了呼应,这样的情景设置,很见匠心。

除了开篇第一幕毛泽东丢鞋的场景之外,在接下来的剧情中,类似的场景还有许多,比如在刚刚播出的一集中,毛泽东与杨开慧举行婚礼,杨开慧执意不上前来迎娶的花轿,而是身穿红棉袄,徒步径直走到了婚礼现场,她的这种举动,同样是身体力行地在传递新思想、新理念,向传统的礼制抗争。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小邓”邓颖超为“小周”周恩来之前的情感进阶,一件手织的毛衣,便是当时年轻一代革命者们淳朴而真诚爱情的最佳佐证。

同许多优秀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相似,《中流击水》兼顾了“大事不虚”与“小处不拘”艺术化创作理念,就目前已经播出的剧情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都非常严格地遵循历史本原,同时,在很多细节上,又没有特别拘束与刻板,通过许多非常传神的语言、动作、行为,让历史变得鲜活,让人物更加生动。有大全景的波澜壮阔,也有中近景的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小细节大特写的入微,更易让观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和感同身受的理解之中,走进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

鞋子、毛衣等等,不过是整部《中流击水》中的物化标志之一。在已经播出的剧情中,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剧情延展之上的树状结构:从陈独秀被捕事件起,各路人马纷纷登场,有为了营救陈独秀往复奔走的,有想借营救事件筹集军费的,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其中还包括陈独秀的妻子、孩子等等面对亲人入狱的焦虑心情……让观众得以迅速了解到整部《中流击水》其间的人物关系,以及各自的想法主张。虽然该剧出场人物繁多,却如观察一棵大树一般,从根茎到枝干,时间节点错落有致,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能够被清晰记忆,这是电视剧《中流击水》在创作层面的智慧所在。

用看似最平淡无奇的小情景和微细节,来传递有关革命、有关理想的大道理,也正是电视剧《中流击水》在创作手法上的高明之处。这里很少有震耳发聩的主题宣讲,但却始终让崇高的信仰,于润物细无声般,流传到观者的内心深处,让观者对党的革命事业与先辈们的奋斗热情、忘我奉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建党百年”之际,《中流击水》凭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与坚定,让我们看到了对历史的另一种维度的还原与解读。(战台烽)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